物理学院三个本科专业

发布者:刘丹阳发布时间:2021-04-07浏览次数:616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剖析

专业起源于建国初期的军用光学及其应用研究,2000年创建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年修订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微光学与光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近十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本专业主要包括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量子信息、军用光子学、生物光学、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特色科研方向。

专业特色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全国首批光学重点学科、博士点

教育部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非线性光学信息处理实验室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微光学与光子技术实验室

本专业立足于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量子信息、军用光学等特色科研方向,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中俄等高层次国际合作,服务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优势;坚持科教融合和学科交叉,实现教学与科研、知识与应用的密切结合,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特色突出。

 

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卓越科学家和光电科技领军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光电信息探测、传输、处理、转换、存储、显示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纳米光子学、量子光学与量子探测、非线性光学、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光学、微波光子学和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课程体系和科研实践

专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有机结合,构建了“强化光电科学基础,突出理工交叉融合,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以光信息、电子信息为主线的本硕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注重基础、强调创新”的本硕博一体化的优化培养格局。

“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等为抓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构建“以科研促学、以科研促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学术研究已趋于常态化。

国际交流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19所国际名校签订2+2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将选派3-5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学生还可以到境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做短期访学交流。每年举办国际暑期学校,聘请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多国专家来校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毕业去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其中84%的毕业生继续在本校及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和中科院等单位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或到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少量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或创业,就业单位为航天集团、中科院研究所、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本专业毕业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应用物理学专业

强基计划招生、中俄联合办学招生

专业剖析

应用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建有“应用物理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科学与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验班目前拥有“红外激光雷达”、“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交叉极端条件凝聚态物质结构与物性“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多个特色科研方向。

专业特色

中俄合作办学联合校园首批建设专业

省重点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验班

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三个面向”和“四个回归”,瞄准科技前沿,坚持航天国防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基础物理领域科学研究,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卓越科学家。

本专业培养具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新能源技术、原子核与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够以基础理论引领国防建设中核心技术突破,搭建基础物理和工程应用领域之间桥梁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教学特色与科研实践

应用物理专业对标国际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通识+专业+创新实践+个性化发展”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物理学前沿内容、科研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除8门专业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26门创新研修、创新创业、科研实践类课程,构建了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实施“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得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专业与多个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以“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学科竞赛为抓手,对学生全面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引导学生的实践与科研、激发科学兴趣,推动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常态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育人成果。本专业学生在2014-2021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连续2次获特等奖,其中6次获得全国冠军。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邀请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

国际交流

作为“中俄合作办学联合校园”首批建设专业,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对俄乌引智战略,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短期合约院士、教授22人。建立中俄等离子体物理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莫斯科大学等15所俄乌高校签署联培协议。

除了与俄乌高校的合作,还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2+2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将选派3-5名优秀本科生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中心交流学习,学生还可以到境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做短期访学交流。

毕业去向

应用物理专业建设四十余年来培养的1300余名毕业生遍及海内外,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领军人物。本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继续在本校及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和中科院等单位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或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境外院校继续深造;小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或创业,就业单位为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研究所、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核物理专业

(暂不招生

专业剖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紧缺专业,依托于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哈工大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始建于1986年,是国内最早开展高能重离子碰撞领域研究的单位之一,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参加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和江门中微子探测等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在强度干涉学、集体流、夸克物质和强子物理等研究方向开展了重要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为中高能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满足国家发展建设对核物理专门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本学科于2008年开始招收核物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既注重数理基础,又强调技术应用,理工兼备,旨在为国家培养适于在核科学与技术、高能物理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专业教学、技术应用和开发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和科研实践

本专业秉持“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依托传统学科的优势与特色,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接受物理学基础理论、核物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拥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除物理学类专业的数理基础课程之外,核物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还包括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基础,辐射剂量与防护、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专业实验等。

本专业课的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工作,接受从事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国际交流

核物理专业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匹兹堡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室、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洪堡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学生还可以通过国家公派、政府间合作以及校际合作计划,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深造。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国家公派、政府间合作以及校际合作计划,到国外一流院校继续深造外,多数都以推荐和统考方式进入本校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中科院等单位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少数毕业生直接就业,在核物理学或核技术与应用、应用物理、国防建设、核医学、环境监测等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咨询电话:0451-86414109